新濠娱乐平台-挂机软件疫情期间,各大设计事务所都没有开张,景观建筑行就像“歇业”了一样沉寂。最近一个能让人感到希望的动态是——我们北京2022冬奥会的景观设计出炉了,斩获最终设计权的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我们先看一下来自北林的项目陈述(摘自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公众号):
“……..设计对冬奥文化以及崇礼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貌进行了深入分析,遵循“尊重自然、集约资源、中国风格、国际标准”的原则,以“见山见水·景绘奥运”为主题,描绘自然山水画卷,谱写人文冬奥乐章,营造兼具生态弹性、文化积淀与持续效应的事件性景观。设计结合场地独特的地理水文和植被条件,形成“自然山林-滨水花甸-乡土花园”的层进式景观结构。设计将原有硬质排洪渠改造为随季节涨落的生态河道和花带,勾勒出遗址公园的弹性边界;将挖掘水系得到的土方塑造缓坡地形并种植林木,形成近自然山林带;在山水结构的基础上植入多个乡土花园,以园艺方式集中展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乡土植物资源。未来的遗址公园,将交融自然风景与人文情感,还将赋予冬奥会地域特质与历史魅力。”
将硬质边界转化成弹性边界,塑造完整的生态斑块。划重点:(我林也开始做生态了)生态将是当下城市化必须遵从的原则,在做城市升级类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维系自然系统,而不是摧毁。
对于城市内现有的生态系统(斑块,驳岸,天然河道等),应该以保护为主——这决定了我们做设计改造的位置。
我们必须高效,紧凑甚至有时以更高的密度进行建设,以便有效利用基础设施并保护敏感的自然区域。
城市内的人口一定是多种类型的,因此城市必须提供多种多样的土地用途和经济机会。混合功能区一定是城市发展的趋势。
我们必须在社区内部和社区之间建立牢固的联系,以支持城市内的各种人口,让人们有归属感。
不知道最近会有多少因为无法出门而只能选择在小区稍微遛个弯的居民感慨——小区景观可太重要了,走着走着就要躲车,时常经过一片荒芜的空地,没景可赏,器械处没人可用…….
这实际上又说明了一个专业问题就是,出行系统,行走体验的重要性。这实际上也是国际上名校的景观、城市规划类专业研究中一直很关注的话题。未来的城市,一定要是出行系统更有秩序,人的行走体验也很舒适的。
比如说我们一直向往的“不焦虑城市”“慢城市”“宜居城市”,其背后的核心就是出行系统的规划。采用环保方式出行,即为“温和的出行方式”,非机动化的出行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极小,这一点对未来城市建设其实是很重要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又联系上了生态——感慨一下景观世界真的是一个有机整体)
说到出行,不得不提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达成walkable的必要条件。法国城市尼斯通过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更温和的出行方式。居民们除了选择公共交通,亦可以选择自行车,步行作为换乘方式。该方案不止于TOD的是,不止完善的交通枢纽站,更加重视了延伸的道路设计。从城市肌理来看,整个城市系统性,秩序感更强,从个人来说,居民的身体素质也能够得到锻炼。
如果我们检索各个建筑网站2019年的落成案例,会发现惊人的一致——我们对于空间内结构(structure)的要求,已经不止是传统所说的那些雕塑、亭子、而应该是更有生态效益的物件了。
比如下面这个由倒三角形金字塔模块组成,坐落于泰国乡间学校的公共空间结构——减少了每个钢构件的独特切割数量。这些零件可以手工安装和焊接,省去了重型机械的需要,降低了整体成本。在材料的选择上,水煮木面板提供了隔音和隔热,免受暴雨和强热。下雨时可以收集雨水,平时又可以向内部洒水清凉;半透明的红色画布从边缘向外突出,提供遮阳,同时允许自然采光。
结构内部有专为项目设计的模块化家具,这些家具足够坚固和轻盈,学生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重新配置,不同的结构使空间转变为食堂、教室、活动空间和课后活动场所,这是学校能在不同时间安排下接待不同年龄孩子的关键因素。
这样一个看起来很轻盈活泼,甚至是和乡间环境格格不入的装置,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又最大化的适应了泰国热带季风气候,实现了水收集。
这个趋势也很好理解,毕竟土地来之不易,在城市中再建设一座中央公园的难度系数太大,所以我们只能将有限的地面有效利用,并且结合能源转换,采用新型材料,实现装置的艺术性的同时确保拥有生态价值。
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要对应市场需求及时做出调整,才能更好地面对时代带来的变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