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首页\辉煌娱乐挂机\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3-01 00:16   

  首页\辉煌娱乐挂机\首页。上周设计师远尘已为大家分享了园亭的精彩内容,从中也获知到园亭作为园林建筑的局部,虽是园林中处处可视,却决然并非随意之举。那你是否也同言墨一般好奇,园亭为何在这个位置?且这园中大大小小的“朋友”为何甘愿长驻于此?常说园林是有法无式,但各园林这似有似无的默契从何而来?

  本次直播设计师怀舟便恰好与上周由小及大,由实到虚的解析手段相悖,运用虚空的“一亩三分”地为例,解析相地、布局是如何实现园林的“天人合一”?“行望居游”、“空间句法”究竟为何?

  计成于《园冶》中将造园用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

  为何要相地——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就好比女子化妆,先观貌,后类神,燕瘦环肥,各有韵致。

  现今的科技足以上天遁地,但归根结底,这般相地只是为了行望居游中的行、望二字。

  行望居游四项基本要求出自郭熙的画论,后来被引申作为园林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园林,在交通上是流畅通顺的;在视线上有景可观;在功能上满足使用的基本需要;在活动上具有独到的趣味性。

  而对场地的勘察,实际上是在造园之前对园林的行和望两项指标进行预判和评估,这一步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场地在交通和造景上有怎样的特点和发挥空间。这是造园的第一步,造园本身是利用居住空间进行自我表达,而它的基础就是要对你的表达载体,也就是空间,有充分的阅读和理解。

  通俗的来说,空间在没有进行人为的改动之前,就像一张白纸,整个都是留白,是虚的,但纸是二维的,空间是三维的,每一处虚的程度不一样,不是均匀的,空间句法就是将空间当中每一处的虚实程度探查清楚。

  二十个字间,跌宕的心理感受,实际却只有两个空间。前狭窄,后开阔,而紧密连接产生的对比与变化,便生出虚实的区别。山道是实的,桃花源是虚的。他们都是空无一物的空间,但是因为尺度和变化的缘故,给人产生了不同的心理感受,这就是所谓空间的虚实。

  因为需要推演和迭代的次数较多,透彻的视线分析其实是一项较为费工夫的工作,在这里我们不从头进行演示,以我们目前给出的空间为例,它的虚实分布如下图所示。

  在这张图上,颜色较深的部分代表着此处空间的性质偏向于虚,颜色较亮的部分代表此处的空间偏向于实。由于空间固有轮廓和场地内建筑的方位影响,园林部分空间的虚实变化,就像我们在天气预告当中看到的气压表一样,呈现不均匀的分布。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建筑的东北角偏北处,有一个强度较高的组团,同时在整个园林部分的东北角,也有一个强度较高的孤岛。这些强度较高的区域,代表着人在场地当中游走时,视线经过的次数高于其他区域,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些空间中营造的景观,有较高的曝光率。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讲的再深一点。对苏州古典园林较为熟悉的观众,可以将图上的分布模式与大家所熟悉的苏州园林做一个对照。可以发现,有的时候,这些分布规律可以在我们古典园林的布局上得到印证。

  这些区域布置的景观,不仅可以符合园林中可望的标准,也可以为那些不可望的角度提供庇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造景十二法中的障景。

  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程度较高的区块,都在特定的角度上遮蔽了场地边缘的棱角,那么如果我们在这个点位上布置景观,从视线上讲,这个场地轮廓的折角就可以被遮蔽住,使得整个场地的边界变得模糊,不可感知。进而使整个场地的空间体量在认知上大于实际体量,整个园子看上去就会比实际的要大的多,用传统的话来讲,就是以小见大。

  在场地边界的转角处布置景观,真的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吗?你可以去到古典园林当中,寻找类似的场景作对比。

  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强度较高的区域,没有完全贴着场地边缘的,都和场地边界保留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在此处布置景观节点,假山也好,建筑也罢,这个景观和场地边界之间的空间依然足够布置一层偏软化的景观,比如留白的天井,或是一面简单大方的砖雕,又或是一列稀疏的修竹。这样一种布置策略,可能是反直觉的。

  因为在日常思维当中,为了保留空间的完整性,可能会避免不必要的空间分割,既而决定把构筑物放在场地的边界或角落,但这种唯大是好、唯齐是好的思维是与园林的玩法是有违背的。

  园林的观感就和山水画一样,讲究一个深远,所以在进行园林布局的时候,我们会适当的用空间的完整性换取景观的层次感,换取光影节奏变化的丰富性。用少量的空间换取感知上距离更远的景致,这一点和刚才提到的用障景以小见大,是相统一的。

  这样一种布置策略,确实是有些反直觉的。但像这种细小的空间,在园林当中确实比较常见。比如艺圃的书斋,怡园的旱舫。

  这一点和刚才一点,正好形成互补。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较为平直的边缘,景观的虚实布置并没有贴着线条平行着走,而是形成了三角形的夹角空隙;而在形成了钝角夹角的边缘上,景观的虚实布置,反而形成了一个直角将其补全。这种形态在古典园林里就更为常见,主要提前在折廊的布置上,连廊的曲折变化与隔墙形成了很多不规则形状的夹角,使得原本单调的折廊富于变化,也就在可行的同时,变得更加可望。

  这里说的轴线和我们认知当中的建筑轴线、宫殿轴线或是西方园林轴线不同。它引导的不是建筑或其他景观节点的布置,而是观景点的布置。

  图中这些景观节点的分布看似很散乱,但当我们仔细推敲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两条长度较长的线索,大部分景观节点都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但又避免与之相距太远。这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

  当观赏者站在这条线索上,面向这个方向进行关键的时候,他们将看到层次极为丰富、景深极为幽远的景观。此时在他们眼里,整座园林的景观将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以图中我们标示出的两条轴线为例,大家可以和我们一起清点一下,在这条长度较长的轴线上,一共有九层景观相互交错掩映,在最后一层障景的收束下,密而不闷,透而不破;较短的轴线也有七层景观,串联了两个节点较为密集的组团。

  在我们造园师的眼中,两条轴线可以成功营造出整座园林当中最为深远的画面,同时也是最富意境的。

  这条斜向的轴线确实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常规的思维当中,轴线往往都是横平竖直,或者至少是相互平行的。这种斜向找轴的方式,确实很有特色。但从寻找最深远的景观的角度上讲,长度最长的线也一定是对角到对角的斜向线条。比如环秀山庄,从有毂堂到飞雪的景观,就是一条斜向长轴,飞雪后的山道若隐若现,显得极为遥远。

  从刚才几个角度的解读,我们已经可以发现。原先单调的场地轮廓当中,我们已经读出了足够的场地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引导我们为具体的造园策略提供较优的位置意见。而这些意见,在多些个传统的苏派园林当中,可以得到实际情景的印证。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可以说已经对场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相地。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放心的进入到因地制宜的造园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