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万尚APP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4-15 14:20   

  万尚APP今年初,一组名为《梦开始的地方》的视频在军网上点击率居高不下。这组真实记录成都军区某通信总站“模范话务连”、一营一连官兵工作生活的画面,主题贴近官兵,镜头对准生活,有机房训练的艰辛,有“集体生日会”的喜悦,还有队列训练犯错时的窘态……被网友称为军旅版“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

  2003年以来,一连始终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用先进军事文化建连育人,文化成为提高官兵政治素养、振奋士气,促进连队全面建设的根本动因,连队呈现独特的文化兴连新气象:连队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军先进话务台站”、成都军区“模范话务连”等荣誉称号,被表彰为“全军先进基层单位”,两次荣立集体二等功。涌现出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皮康丽、“忠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指导员”朱毓姝等先进典型。

  黄秋莹是个时尚女孩,动漫、圣诞节等新潮的东西她特提劲,自己不感兴趣的则能躲就躲,理论学习她最不“感冒”。每次理论学习,她不是“生病”,就是申请到炊事班帮厨。时任指导员朱毓姝找她谈心,她振振有词:“我不是不愿意学理论,只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台上台下眼对眼,这怎么能吸引我们的眼球?”

  黄秋莹的话引起朱毓姝的深思,战士不爱学理论,问题不是出在理论本身,而是缺乏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连队官兵大多是80后、90后,很多人都是“拇指一族”,她们爱新潮追时尚,纯粹的理论灌输战士们难以接受。

  朱毓姝决定从形式改起,从黄秋莹身上做起。她特意让黄秋莹“帮”自己把一些理论要点制成动漫《理论战士》、微电影《颂党心语》等新潮文化作品。官兵欢迎,她有成就感。就这样,从爱形式到爱内容,黄秋莹对理论学习来了兴趣,不断成长进步,入了党,当上了班长,成为连队骨干。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带队值班的她不惧通信大楼剧烈摇晃,冒死带领大家坚守岗位。由于表现突出,被光荣提干。

  黄秋莹的“漂亮转身”让朱毓姝和连队干部认识到,当理论灌输以文化的形式变成理论熏陶,官兵就会情不自禁地热爱理论,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获得学用双丰收。

  思路一转变,理论学习的形式自然灵活多样。一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党的创新理论“翻译”成音乐、视频、动漫、小品等多种传播“语言”,让理论武装大众化通俗化形象化,在寓教于乐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欢快锣鼓敲起来,我们四人走上台,说说科学发展新理论,真精彩;十一届三中全会好,拨乱反正指航标,真理实践来检验,实在高……”

  前年,一连女兵吕伦燕等人集体创作表演的《科学发展观三句半》节目,在总站八一主题晚会上赢得一片叫好声。视频上传军网,引来数万网友热捧:理论学习原来也可以这样轻松活泼。

  学理论就是听党的话。但学理论铸军魂,不能光靠喊喊口号、贴贴标语,而必须把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进日常工作中。

  连队干部一合计,决定借鉴社会上抽奖的方式,在学习中推出“理论竞答箱”。她们把理论知识点做成小纸条,一面是理论知识要点,一面是女孩子喜欢的小礼品名称,放在100个塑料小球中,然后再装进“理论竞答箱”。过往的女兵随手拿一个,带在身上背记,方便又有趣。

  从那天起,无论站队开饭,还是平时集合,连队都要抽点女兵在箱中抽球答题,答对就兑现小礼品。女兵们迷上“理论竞答箱”,学理论的氛围日渐浓厚。

  指导员刘蓉说,连队许多理论学习好形式都是官兵们自己的创造,来自官兵又服务于官兵,受惠于官兵。

  理论小风铃正是这样好形式。在连队楼梯走廊的扶手上挂着一串串官兵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风铃。她们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知识要点制作成小卡片,过塑压膜后挂在小风铃上,上下楼时随手拎来学习。

  在一连,像理论竞答箱、理论小风铃这样的“文化碎片”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理论小书包、理论微电影,还有每月开展的理论辩论之星、理论博客之星评选等活动,让人目不睱接。近年来,连队发动官兵结合理论学习,创作了百余篇诗歌、散文、随笔,写下数百条心语、感悟、座右铭,先后有170多个理论宣传课件被上级推广,53个动漫、相声、小品类文艺理论作品获奖。正是这些“文化碎片”帮助一批又一批女兵对理论学习产生了兴趣,让连队的理论学习氛围越来越浓,促进了理论武装。

  教育外化于形,信念内化于心。近年来,一连先后有110余名官兵光荣入党,每年有30余名官兵立功受奖。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话务连的女兵喊出“誓死保证通信畅通”口号。在余震不断情况下,她们24小时坚守岗位,确保了指挥畅通,被表彰为“抗震救灾巾帼先进集体”。

  90后新兵姜莹爱美,特“潮”。周末外出,一条有破洞的牛仔裤,一副造型夸张的墨镜,她这身装扮把值班干部吓了一大跳。分队长汪玲宇让她换装,她不屑一顾:“这可是今年最流行最靓的造型,你不懂时尚,不懂得欣赏美, out啦!”

  汪玲宇话没多说。第二天清晨,她带着姜莹带到连队荣誉室的荣誉树下,给她讲荣誉树成长的故事。

  这棵用钢筋、铁丝和螺丝钉做成的荣誉树,记录了官兵的成长进步,见证了连队的荣耀辉煌,只有为连队做出突出贡献的官兵,才能将自己的姓名牌挂上荣誉树,变成“绿叶”。爱军精武标兵冉琼、全区话务比赛全能冠军王仕薇……这100多片“绿叶”,每一个都是连队的姣姣者,都是官兵崇尚追求的星。

  一片“绿叶”一个感人故事,一片“绿叶”一段光辉历程。聆听这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姜莹一言未发。晚上,她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她们相比,我追求的美美在哪里?”

  一连新兵有个必修课,组织瞻仰、黄继光等纪念馆,拜谒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历史名胜,请老红军、老八路讲革命传统。一次参观一次心灵洗礼,一次活动一次教育熏陶。当兵追求什么?革命军人以什么为美?这些问题她们都有了全新答案。

  文化涵养道德,活动净化心灵。姜莹不再以追求社会时尚为美,她说:“身为军人,要以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荣,爱军精武当标兵最美!”从此,她像换了个人,铆足劲头干工作,被评为训练尖子,在新兵中第一个入了党,成为连队战士争相追捧的星。近年来,连队先后有5名官兵被评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模范。

  每季度,连队都要开展“感谢父母情、回报养育恩”演讲、“从点滴做起、争做勤俭标兵”评比、网上“阅读经典、感悟人生”大讨论等活动,在文化长廊开设“感恩心语”、“经典释疑”等栏目,用全方位的文化熏陶,引导官兵弘扬传统美德。

  战士李璨入伍前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入伍时母亲特意给她办了张银行卡,定期汇钱。不到三个月,她把卡寄了回去。母亲放心不下,专程赶到部队。刚到连队那天晚上,女儿平生第一次给她端来洗脚水,为她洗脚。第二天,她要带女儿下馆子,女儿说太浪费,不去。第三天临走时,女儿用节约下来的300元津贴,给她买了件衣服。看到女儿的变化,李璨的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我的孩子长大了,懂得孝敬父母了。”

  近年来,一连官兵每年都要走进驻地社区、学校、敬老院,开展“心连心”文艺演出,如今已演出了20多场。这一场场文艺演出都以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为主题,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爱看,官兵受熏陶。

  2006年,为配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践行活动,一连官兵针对社会上存在“一切向钱看”、“潇洒走一回”等现象,自编自导“知荣辱?树新风”文艺晚会,小品《捡到钱包之后》展示拾金不昧不过时、快板《我扶老大爷起来》讲述助人为乐是美德……晚会不到一小时,一个节目一个道德故事,12个节目个个让人受教育得启迪。这台晚会在驻地颐乐敬老院、SOS儿童村等单位演出后,反响强烈。看到自己的演出这样受欢迎,一连官兵“演得精彩做得更精彩”信念,通过这一场场演出越筑越牢。

  在军营,一连是部队官兵崇尚学习的道德标杆。走出军营,一连官兵同样是引领社会新风尚的“排头兵”。去年12月的一天,分队长李凌外出途中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5000多元现金。时值隆冬,李凌一身笔挺绿军装,站在寒风中苦等3个多小时,当失主原封不动拿回钱包,十分激动地说:“都说成都美,你们这身绿军装才是成都最美最靓的风景!”

  从上海政法大学入伍的战士唐璐,担心部队太“武”,没有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与条件,误了自己的学业,入伍时各种各样的学习用书大捆小捆地带了几大包。

  等到了一连,她才发现连队的图书室虽比不上自己大学的图书馆,但也足以让自己“饱食”:连队图书室是成都市图书馆的分馆,10大类数万册图书整齐摆放,电子借阅系统、新书推荐栏、书评园地一应俱全,8台电脑随时供官兵网上阅读。她说,真没想到,一连原来是一个文化味很足、书香味很浓的连队。

  以文育人促发展,首要的一条就是连队必须有文化。其实,一连的文化味不仅仅体现在图书多上。在连队,无时无处不透露出文化的气息:文化长廊上,官兵诗词清新隽秀;绿梦园里,女兵自己的励志格言催人奋进;女兵网站, 80后、90后的青春靓丽时尚……就连营区前的四块草坪,也被习惯创造的女兵栽花移木,吟诗填词,将其装扮成了四季文化花坛。

  连队有文化,官兵有才华。连长李虹自豪地说,别的不说,就连炊事班的女兵都才华横溢。炊事班班长胡丹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的锅碗瓢盆变奏曲拍摄制作成微电影《炊事小丫的故事》,在去年底的在军区军营DV短片比赛中获一等奖,让评委会和众多参赛选手诧异不已。

  像胡丹这样的“才女”,一连比比皆是:明星炊事员张珊煎、炒、炸、烩门门清;全能选手杨荔斯吹、拉、弹、唱行行精;金牌报道员李嫚采、写、编、发样样行;王牌主持人刘玲退伍时中铁公司等多家单位许以高薪抢着要她……

  女兵王岩入伍时文化基础差,退伍时却以文化考试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四川广元市基层政法干警考试,成为一名公安干警。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王岩十分感叹:“在一连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你不成才都不行;在一连这种特色文化的滋润下,每一朵花儿都能尽情怒放。”

  在一连,从干部到战士,都是清一色的女性。女性天生爱唱爱跳,利于开展文化活动。连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文化活动经常化、生活化,坚持做周有歌咏和演讲比赛、月有专题晚会、季有原创节目、半年有汇报演出。

  借助这些文化载体,每位官兵都能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一号台下士高宇,入伍前学过多年的舞蹈,舞跳得好,人也漂亮,曾参加过2008年的超级女声赛。本以为来连队后自己的特长无用武之地,没想到连队时时处处都有她展示的机会与舞台:歌咏比赛,她领唱,带领大家捧回奖牌;连队自编自导歌舞剧《超越生命线》,她演主角,荣获军区一等奖;演讲比赛,她带队出征,技压群雄……她感叹:“梦想有多大,连队的舞台就有多大。”

  这些种类繁多的文化活动,既是官兵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官兵学习成才的平台。技术员李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连里有意锻炼她,让她担任迎检解说员。指导员陪她到荣誉室练解说,从语调语速到气质神态,一点一滴教。几经锻炼,李凌重树自信,主动加入连队演讲口才小组,刻苦学习演讲知识技巧,最终不仅成为连队金牌解说员,还是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奖。

  一连党支部有一个理念,在一连,人人都有成长进步的平台,人人都能成长成才。为此,她们结合青年官兵求知特点,开办了视频剪辑、演讲口才、活动策划等9个“女子学习成才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开办女兵夜校,开展书法绘画、文艺创作、美工设计等10多个方面的培训,让每名官兵都能“对号入座”,找到最适合自己成才线余名官兵通过自学获得大专、本科学历,士官全部实现学历升级,90%以上战士获普通线余名战士考入军地院校,2人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

  连队的展板、画册、视频等文化产品,均出自官兵之手;晚会、比赛等文化活动,均由官兵自行组织。让官兵在组织中参与,在活动中学习,这是一连官兵人人都能学习成才一个重要原因。去年,连队3对新人结婚。分队长汪玲宇带着战士策划主持了一场婚礼,从场地布置到流程设计,从摄影师到主持人,全是连队官兵亲自上阵,观者赞不绝口。

  墙里开花墙外香。一连创作演出的舞剧《电波随心飞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受到军委首长肯定;女兵自导自拍的歌舞剧《超越生命线》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亿万观众好评如潮。

  今年1月才从外单位调到话务连的分队长陈永恒没想到,在原单位比武屡夺名次的她,第一次参加连队话务考核,居然落在了几名女兵后边。

  随着一天天融入连队,她体味到了连队尚武热情高涨的一个重要原因——连队文化环境是战斗环境,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尚武的气息。以读红色书籍、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写红色诗词、撰红色体会、做红色传人为主题的“七红”活动坚持了十几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无论什么时候,爱军精武都是军人的天职”,这些话连新兵都常挂在嘴边。

  去年底,一年一度的“感动一连十大女杰”颁奖晚会如期举行。这是该连确立“文化兴连”工作思路以来,每年雷打不动的一个活动。在颁奖会上,15种荣誉鲜花闪亮登场:红掌献给指挥军官、满天星献给战士、玫瑰献给……评选出的人物,个个都是业务骨干,人人都是训练尖子。她们像一颗颗火种,点燃了陈永恒巾帼尚武的无限激情。

  这次颁奖会,让她意识到:在一连,爱军精武永远都是必修课。她主动放低姿态,在训练中以新兵身份自居,不懂就问,奋起直追。不久,她的名字就上了“进步之星榜”。

  从“要我练”变成“我要练”,那次鲜花颁奖助推陈永恒“漂亮转身”。回族姑娘、中士班长王仕薇成为“怒放的花儿”,靠的则是“说唱跳演”。

  连队排演歌舞剧《军中花木兰》,指导员点名让她演主角。从抵触到慢慢进入角色,再到全身心投入,她从中体会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爱军精武志向,从此彻底告别萎靡状态:练“脑”功,她苦钻全脑记忆法;练“口”功,她把相声中的绕口令练得如专业演员般娴熟……

  一次考核,王仕薇不慎右手骨折。连队只让她背记号码,打字训练缓一缓,她倔强地说:“我手腕能动,能坚持!”后来,她硬是拿下了号码背记和打字两项第一。

  王仕薇屡次登上连队精武榜,在全军、军区组织的各类比武中数十次摘金夺银,成为女兵们公认的“现实版花木兰”。今年春节,军网上《怒放的花儿——王仕薇》专题片,引来无数网友关注。王仕薇当兵6年拿到100多个第一,通信大比武第一,“四会”授课第一,演讲比赛还是第一。因为太多太多的第一,大家都亲切称她“怒放的花儿”。

  文化兴连兴在激发战斗精神、促进战斗力提升上。近年来,一连涌现出了王仕薇、周娜、尹朝艳等一大批爱军精武标兵,在团以上单位组织的各类比武考核中,取得了360多个第一。连队年年被军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文化熏陶砥砺了战斗精神,同样也促进了科技练兵。在官兵的创造下,她们把话务兵需要掌握的上千条专业术语、计算参数、操作口令编成群口快板、绕口令;常年坚持开展“号码接力赛”、“3秒请作答”、“四功大比拼”等活动;在口功、脑功、耳功、手功“四功”训练中,逐渐摸索出了“象形记忆法”、“卡片列记法”,不断从一连走向全总站、全区……

  用文化凝神聚气,催生了浓浓的巾帼尚武氛围。这些年,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连队50多次出色完成抗震救灾、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卫星回收等重大任务保障。“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那段日子,接转电话比平时多了近两倍,在线路受损情况下有时接通一个电话要花上五六个小时。如此连续两个多月紧张而又高强度的工作,官兵身心俱疲。连队以抗震救灾亲历为素材,自导自拍MTV《你是我的父母我是你的兵》,以真情实感有效激发了全连官兵生死关头不后退、“累也要累死在机台上”的英勇顽强精神,最终出色完成13万救灾部队通信联络保障任务。

  为攻克组训难题,她们把单个要素综合集成,形成整体合力,围绕强体能、精技能、增智能、练心理,狠抓专业精通和训练拓展,总结出“编组升降”、“升级指挥”和“要素组合”等6种话训方法,全连女兵喊着韩剧《浪漫满屋》中“Za!Za!Fighting!”(“加油!加油!奋斗!”)的鼓劲口号,创下了连续8年以全员满分通过全军话务专业考核和全军纠察专业检验性考核的佳绩,成为全军话务专业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花”。